从Meme币到预测市场:Degen玩家的新战场,小资金如何搏出6万美元收益?

免责声明

最近你刷X(原Twitter)时有没有发现,那些曾经满屏都是“下一个百倍Meme币”的帖子,现在越来越多变成了“我靠一个冷门预测赚了10倍”?

不是错觉,是风向真的变了。

就在Pump.fun上每天还在诞生上百个新Meme代币、无数人前赴后继冲进Solana链追涨杀跌的时候,另一群“赌性极强”的Degen(投机者)已经悄悄转移了战场——他们现在玩的是预测市场

ad

币安 Binance

全球顶级交易所,手机即可买比特币,10元买比特币,1元买NFT!

而且,这块市场的热度,已经快赶上当年Meme币最疯狂的时候了。

一块正在爆发的“新堵场”

数据不会说谎。就在最近,前Coinbase高管John Wang加入美国合规预测平台Kalshi担任加密主管,结果不到一个月,平台交易量直接翻了两倍。

更夸张的是,整个预测市场的周交易量,现在已经达到了Solana上所有Meme币总交易量的38%。这可不是小打小闹,而是实打实的资金转移。

另一边,曾经热闹非凡的Meme币生态却在持续降温。数据显示,从去年12月的巅峰到现在,参与Meme币交易的独立地址数已经缩水到不足原来的10%。Solana链上的交易手续费收入更是暴跌90%以上。

曾经几美元变百万的神话还在被反复提起,但现实是:99%的新Meme币最终归零,赚钱和亏钱的人比例从早年的7:3变成了现在的6:4,而且大多数人赚或亏的金额都集中在±500美元以内。

换句话说,Meme币的“财富效应”基本消失了。大家不再指望一夜暴富,而是变成了一场中小散户之间的“零和博弈”——你赚的就是我亏的,纯粹拼手速和运气。

为什么Degen们转向预测市场?

答案很简单:刺激还在,但规则更公平了。

以前炒Meme币,最大的风险不是价格波动,而是项目方突然跑路、庄家砸盘、内幕交易……一句话,你永远不知道谁在割你。

但预测市场不一样。它押的是真实世界会发生的事,比如“特朗普能不能当选总统”、“美联储会不会降息”。输赢不由任何人操控,只看事件结果。

就像有人总结的:“以前是赌一个空气项目会不会被炒起来,现在是赌一件事会不会发生。” 虽然还是在“赌”,但至少赌的是事实,不是骗局。

而且,这种模式带来的多巴胺一点也不少。当你用极低价格押中一个没人看好的“黑天鹅事件”,那种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快感,完全不输当年抄底SHIB。

真实案例:3000万变8500万,3.72美元变6万

别以为这只是理论。

ad

欧易 OKX

全球顶级交易所,三大巨头交易所之一,仅次于币安!

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,就有个大户在特朗普胜率极低时,一口气砸了3000万美元买入“特朗普当选”合约。结果呢?特朗普赢了,他直接赚走8500万美元

这不是孤例。在去中心化平台Polymarket上,还有一位玩家用3.72美元押注某个冷门事件,最后赚了近6万美元。这种“小博大”的故事,正在预测市场频繁上演。

更刺激的是,一些平台已经开始引入杠杆合约。Azuro、D8X、Drift这些项目允许用户加杠杆下注,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玩法复杂度——这对熟悉DeFi套利的老手来说,简直是如鱼得水。

门槛低、题材多,连外星人都能拿来赌

如果说Meme币是加密圈的“内部梗”,那预测市场就是人人都能看懂的“大众话题”。

你不需要懂什么代币经济模型,也不用研究项目白皮书。你只需要关心一个问题:这件事会不会发生?

平台上什么都能赌:

  • 宏观经济:“美联储下次会议会不会降息?”
  • 政治事件:“拜登会不会退选?”
  • 娱乐八卦:“Coldplay主唱今年会不会离婚?”
  • 科幻脑洞:“2025年会不会证实外星人存在?”

这些五花八门的议题,既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,又把Meme文化里的“梗”精神延续了下来。甚至有人开玩笑说:“这不是堵博,这是把朋友圈下注搬上了区块链。”

而且,现在很多平台还做了社交化集成。比如MYRIAD这类工具,可以直接嵌入Twitter插件,让你刷推的时候顺手下一注,参与感拉满。

合规化加速,资本疯狂涌入

如果说早期的预测市场还带着点“灰色地带”的标签,那现在它正一步步走向主流。

2024年下半年,Kalshi和美国CFTC打了一场关键官司——他们想上线“国会选举结果”合约,被监管阻止。结果法院判Kalshi赢了!这意味着,政治类预测合约在美国合法了。

这一下子打开了局面。Kalshi成了美国首个持牌运营的预测交易所,大选当晚单日交易量就冲到了10亿美元,全年交易额同比暴涨10倍,达到19.7亿美元。2025年初,它的估值直接干到了10亿美元

老牌平台Polymarket也没闲着。曾在2022年因违规被罚140万美元、一度关闭美国服务的它,在2025年通过收购持牌实体,重新杀回美国市场,并完成了2亿美元融资,估值逼近20亿。

资本的态度也很明确:这个赛道值钱。从2021年全年仅获300万美元投资,到现在一年融资超3.7亿美元,VC们显然看到了长期潜力。

就连Interactive Brokers的创始人Thomas Peterffy都公开预言:未来15年,预测市场的规模可能超过股票市场

不只是堵博,更是“用钱投票”的信息市场

有意思的是,很多人开始拒绝把预测市场叫做“堵博”。

他们更愿意称之为“信息市场”——因为这里的每一次下注,其实都是在用真金白银表达对未来的判断。

当某个事件的概率被严重低估时,懂行的人就会买入,推动价格回归合理水平。这个过程就像市场在自我纠错,最终形成的赔率,甚至比民调还准。

媒体、机构、VC都在关注这些数据。Dragonfly的合伙人就在讨论稳定币政策时,引用了Polymarket上的预测结果作为依据。

这背后是一种形象升级:

  • Meme币 = 纯粹赌大小、割韭菜重灾区
  • 预测市场 = 高智商博弈、信息聚合、未来风向标

虽然本质上都是投机,但一个听起来像是“韭菜狂欢”,另一个却像是“精英预测游戏”。


结语:Meme退潮,但Degen永不眠

Meme币的时代或许正在落幕,但Degen们的热情从未消失。

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“下注”。从空气币到现实事件,从项目方跑路风险到客观结果结算,这场转移不只是玩法的升级,更像是投机行为的一次“进化”。

预测市场未必完美,也可能被短期情绪带偏,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更透明、更开放、更有现实锚点的博弈空间。

而对于普通人来说,也许你不需要All in,但至少可以试着理解:
这个世界,正在越来越多地用金钱来为不确定性定价

而下一个风口,可能就藏在你每天刷到的新闻标题里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