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坊的护城河,正在变“窄”?面临L2分店内卷与新公链冲击双重危机!

币圈文章1个月前发布 小编
44 0 0
免责声明

如果您觉得以太坊的统治地位稳如泰山,那您可能忽略了一个真正逼近的双重危机。

一边是它亲手扶持起来的“孩子”——L2(Layer 2)生态,如 ARB(Arbitrum)、OP(Optimism)、Base 等,正在不断吸走它的用户和交易量,让以太坊的核心价值从内部被一点点侵蚀。
另一边,则是 Solana、Avalanche、Sui、Aptos 等新生代公链,凭借更高的性能与更低的成本,正从外部对以太坊发起正面冲击。

当内部的“孩子”长大成人,外部的“敌人”步步紧逼,以太坊会走向自我进化,还是陷入一场慢性的消耗战?今天,我们一起来深度探讨:以太坊的护城河是否真的在变“窄”,以及未来它还有哪些翻盘的机会。

ad

币安 Binance

全球顶级交易所,手机即可买比特币,10元买比特币,1元买NFT!

以太坊的护城河,究竟有多深?

很多人说,以太坊已经是加密世界的“互联网”,牢不可破。但任何护城河都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,一旦这些元素开始动摇,城墙就会出现裂缝。

那么,以太坊的护城河究竟在哪里?

我们将时间拨回2015年以前,那时的区块链更像是一台只会记账的计算器。而以太坊的登场,第一次将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搬上链上,等于给系统装上了一颗“大脑”。它不只会记账,还会自动执行逻辑、完成任务。

结果,开发者突然拥有了无限的画布,可以在链上搭建各种应用:去中心化的金融(DeFi)、数字艺术收藏(NFT),以及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(DAO)等,都由此诞生。

这种先发优势,就像苹果在2008年推出 App Store 一样,吸引了第一批开发者和用户,开启了滚雪球般的增长。等你反应过来时,货架上早已摆满了爆款应用,后来者想插队,难如登天。

随后,网络效应开始显现:开发者越多,能构建的应用就越丰富;应用越多,吸引的用户就越多;用户越多,沉淀的资金也越多;而资金和用户又会进一步吸引新的开发者。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正循环。

以太坊的明星应用阵容,就像一条区块链上的“黄金商业街”,其中三家“旗舰店”更是点亮了整条街区。

黄金商业街的三大支柱

Uniswap 就像一家没有柜台的自动外汇店。任何人都能自己“摆摊”做市商。传统外汇兑换需要柜台和工作人员,中间银行收取手续费;而 Uniswap 没有人工,全靠智能合约自动运行,用户将一种代币放入资金池,系统根据算法自动兑换成另一种代币。

在现实中,做市商往往是大型机构;而在 Uniswap,做市商可能是普通散户。任何人只要向资金池中存入两种代币(如 ETH 和 USDT),就等于开了一家“摊位”。当他人进行兑换时,你就提供了流动性,并从中赚取手续费。

Aave(原文中误作 AMO)则像一家去中心化的银行。存款者赚取利息,借款者通过抵押资产获得代款,利率由市场供需自动调节。所有规则都写在智能合约中,无需审核、没有中介,过程公开透明,随时可查。

OpenSea 则是 NFT 世界的“淘宝”。在这里,你可以买卖各种数字商品:音乐、头像、虚拟土地、游戏道具等。每个 NFT 都是独一无二、不可复制的,如同限量收藏品。卖家自由上架,买家可直接购买或竞价,整个过程由区块链和智能合约保障安全与透明。

开发者生态:超级数字综合体

再看开发者生态,以太坊就像一座超级数字“商场+加工厂”综合体。开发者是这里的工程师和商户,每月活跃开发者超过2000人,规模远超其他公链。

ad

欧易 OKX

全球顶级交易所,三大巨头交易所之一,仅次于币安!

更重要的是,这里的“工匠”水平极高。他们不断提出改进方案,让整个系统更高效:

  • PoS 转型:就像商场换掉了老旧的发电机(PoW),改用更节能环保的电力系统,运行更稳定、成本更低。
  • 上海升级:如同为投资人开通了提款机,此前质押的 ETH 现在可以自由提取,流动性大大增强。
  • Danksharding(原文误作 Bank Shedding):就像在商场周围修建高速公路,让货物和顾客更快进出,大幅提升交易效率。

在区块链世界,有一个关键指标叫 TVL(Total Value Locked,总锁仓量),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商场的“现金流池子”。资金越多,说明商场越受信任,运营也越健康。

以太坊的 TVL 长期占据全网一半以上,高峰期甚至超过1000亿美元。这家商场的“金库”永远最满。钱多的好处显而易见:吸引更多商户入驻,用户购物也更方便,随时能获得充足的“商品”和流动性。

相比之下,Solana、Avalanche、Sui 等新兴“商场”,虽然装修新、顾客增速快,但在资金规模和生态成熟度上,仍与以太坊有明显差距。

护城河的形成:先发优势与生态壁垒

以太坊能长期稳坐“智能合约之王”的宝座,靠的就是抢先开张,把人气和资源牢牢吸住。

许多耳熟能详的应用,第一站都选择在以太坊上线,让它成为开发者和用户的“默认选择”——你想做区块链项目?先去以太坊,因为这里人最多、资金最活跃、工具最齐全。

久而久之,以太坊凭借先发优势、强大的开发者生态、庞大的资金锁仓量,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护城河,稳坐流量之王。

危机浮现:内部蚕食与外部冲击

但天下没有永远的王座,护城河也并非铜墙铁壁。

接下来的问题是:谁在慢慢蚕食它的根基?谁会是未来的挑战者?

我们前面将以太坊比作一个老牌市中心商场:位置好、人气旺,但店铺有限,还经常排长队。于是,内部有人在外围盖起了“分店”——这就是 L2 生态,如 Arbitrum、Arbitrum、Optimism、Base。

它们就像是以太坊的“卫星商圈”:租金更便宜,结账更快。顾客的消费过程大多在“分店”完成,但最终仍通过以太坊这个“总账本”结算。结果是:主商场仍是核心,但人流和热度正在被分流。

再看外部挑战者:像 Solana、Avalanche、Sui、Aptos 等新兴公链,就像一批新建的现代化购物中心,主打“更快、更便宜”。

例如,Solana 的处理速度如同能同时运载上千人的高速电梯,体验流畅;而以太坊的“老电梯”常常人满为患。

虽然这些“新商场”的总体量还小,但凭借新颖的设计和低廉的价格,已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和新开发者前来“尝鲜”。

此外,以太坊的老毛病也愈发明显:

  • Gas 费太高:如同停车费动辄几十块,劝退大量小额用户。
  • 扩容缓慢:每逢“节假日”,网络拥堵如同高速堵车,令人焦急。
  • 操作门槛高:钱包、地址、Gas 费等概念,对新人而言如同商场动线复杂,极易“迷路”。

L2:帮手还是对手?

因此,以太坊面临的挑战,不仅来自外部的新势力,也来自内部的 L2 生态。

它们到底是以太坊的“左膀右臂”,还是潜在的“对手”?

一方面,L2 确实帮助主网解决了扩容问题,提升了用户体验;
但另一方面,随着用户和开发者在 L2 上就能满足大部分需求,主网的流量和直接收益可能被稀释。手续费分层机制也让更多利润留在 L2 自身手中。

换句话说,L2 对以太坊既是“帮手”,也是“潜在对手”。这种“合作+博弈”的关系将长期存在。

投资策略:拿下主店,优选分店,看淡周期

对于以太坊生态的投资,可以类比为“经营一家商场”:拿下主店,优选分店,看淡周期

1. 拿下主店:以太坊仍是核心底仓

以太坊依然是最强的开发者生态。Electrical Capital 的开发者报告显示,以太坊长期位居全球首位。这意味着新应用和工具将持续在此诞生与迭代。

网络安全与收益也更可持续:截至2025年,约29%的以太坊处于质押状态,网络参与率高,年化收益稳定在个位数,适合作为长期配置的“底仓”。

升级路线清晰:EIP-4844 等升级大幅降低 L2 成本,推动更多交易转向 L2 层,但最终的结算与安全仍依赖以太坊 L1。

因此,以太坊仍是这座“综合体”的结算中心与安全保障系统。每一次交易、每一次状态更新,最终都要回到这个“总账本”确认。这就是以太坊的核心价值。

2. 挑选分店:聚焦头部 L2 生态

在 L2 布局中,应优先选择头部生态,挑选项目要看“真实热度”。

过去一年,L2 整体呈放量趋势。据 L2beat 数据,二层总锁仓价值(TVS)约达440亿美元,同比增长45%。TVS 是指受以太坊主网安全保障的 L2 资金总量,意味着“分店”整体越开越旺。

其中增量主要来自 Arbitrum、Optimism 和 Base。

但别只看“钱多”,还要看“人气旺不旺”。

  • TVL/TVS 反映的是“金库规模”,但钱多不一定热闹,可能只是大户资金沉淀。
  • UOPS(每日用户操作数) 才是真实活跃度的体现:一天内用户点单、结算、交互的次数。

例如,Base 多次霸榜 UOPS 第一,说明真有人在使用、在交易。更妙的是,Base 尚未发币,却依然热闹——这证明生态繁荣不依赖发币,而在于“好不好逛、便不便宜”。

如何挑选优质 L2?三步走:

  1. 看量与人:TVL/TVS 与 UOPS 是否同步增长?同时手续费是否下降?这才是“真实增长”。
  2. 看招牌店:是否有龙头应用坐镇?如顶级交易所、稳定币、衍生品、收益协议等。有“扛把子”才能形成自我循环。
  3. 看规则是否稳定:去中心化程度、治理机制、收益分配是否透明?若“老板一句话”就能改规则,账本集中,风险过高,易导致停机、回滚或冻结。

总结:去 L2 看“三件套”——钱在不在、人活不活、规矩稳不稳。三者向好,才是真“旺场”。

3. 看淡周期:周期性调仓策略

布局应结合市场周期,采取周期性调仓策略:

  • 熊市做加法:当链上费用回落、活跃度仍在上升时,适合逐步加仓 ETH 及头部 L2 的生态龙头。
  • 牛市做减法:当主网及 L2 手续费与交易量齐飞、题材轮动过快时,应分批兑现部分 L2 收益,保留 ETH 底仓作为长期配置。

举个例子(非投资建议):假设您有10万元资金。

  • 长期底仓(ETH):40%-50%,即4-5万元,作为主店长期持有。
  • 进攻仓位(头部 L2):20%-30%,即2-3万元,投入1-3条生态最旺、有龙头应用、费用低、用户多的 L2。
  • 机动仓:10%-20%,即1-2万元,用于捕捉新叙事或临时机会,有则上,无则空置。

目前,以太坊 DeFi TVL 约为920亿美元,可作为判断市场是否过热或回落的参考指标之一。

结语:护城河在变“窄”,但形态在进化

最后,以太坊的护城河是否在变“窄”?答案是:是的

但“主账本 + 分店联盟”的城市形态,或许正是以太坊的新常态。它不再依赖单一链的垄断,而是通过模块化架构,将执行层交给 L2,自己专注于结算与安全。

这种“去中心化城市集群”的模式,可能比“单一超级都市”更具韧性。

那么问题来了:以太坊的护城河,还能守住几年?

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