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就在今天,2025年9月18日,美联储即将召开关键的议息会议。而市场几乎已经“板上钉钉”地认定:降息,要来了。
这不是空穴来风,也不是盲目猜测。从财政压力到债务负担,再到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,美国这次真的“绷不住了”。而这一轮降息,可能不仅仅是货币政策的转向,更是一场全球资产重新洗牌的起点。
为什么非降不可?美国财政已经“入不敷出”
我们先来看一组扎心的数据。2024年7月,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是3300亿美元,但支出却高达5730亿——一个月就亏了2400多亿美元。这还不算什么,如果你拉一条过去20年的支出曲线,你会发现,从2020年疫情开始,美国的财政支出就像踩了油门一样“狂飙”。

币安 Binance
全球顶级交易所,手机即可买比特币,10元买比特币,1元买NFT!
而这背后最大的压力,其实是利息支出。2024年全年,美国光是支付国债的利息就预计达到1.16万亿美元,占到了政府总收入的整整四分之一!要知道,这可不是因为欠的钱突然变多了(当然也确实不少),而是美联储之前为了对抗通胀,把利率从0.1%一路加到5.5%,现在新发的债券都得按这个高利率付息。
所以问题来了:降息到底是为了救全球经济,还是为了给美国财政部“拆炸弹”?答案很明显——自救才是第一位的。
降息周期开启,谁最受益?
既然降息已成定局,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:钱往哪儿去?
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经典规律:债券价格和市场利率是反着走的。利率一降,之前那些高利率发行的债券立马变得香饽饽,价格自然往上冲。统计显示,在过去14次美联储降息后的6个月内,美债的平均收益率能达到6.5%,盈利概率更是高达100%。
所以,美元债成了当前最受关注的投资标的之一。
什么叫美元债?简单说,就是用美元计价的债券。它分几种:
- 美国国债:最安全,收益稳定;
- 美国企业债:风险略高,但票息也更高;
- 中资美元债:比如万科、保利这些国内企业在海外发的美元债,既受美国利率影响,也看中国企业自身的信用。
特别是中资美元债,过去几年因为地产行业波动,价格被打得很低,现在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,不仅有票息收益(有的到期收益率一度超过5.8%),还有价格上涨带来的资本利得机会,吸引力大增。
普通人怎么参与?最方便的两种方式:
- 买QDII基金:不用开境外账户,人民币就能投,门槛低,操作简单;
- 通过香港互认基金(北上基金):虽然目前部分暂停申购,但新规拟将销售比例上限从50%提高到80%,未来选择会更多。
不过要注意,美元债基金分人民币份额和美元份额:
- 选人民币份额,会受汇率波动影响——如果美元升值,还能赚一波汇兑收益;
- 选美元份额,则完全规避汇率风险。
久期和评级,你真的懂吗?
别以为买了美元债基金就万事大吉。这里面有两个关键指标必须搞清楚:久期和评级。
- 久期,可以粗略理解为债券的“剩余寿命”。久期越长,对利率变化越敏感。降息周期里,长久期债券涨得更猛,但也更容易大起大落。
- 评级,就是信用等级。AAA最安全,但利息低;BBB以下属于“高收益债”(俗称垃圾债),利息高,但万一企业违约,风险也不小。
所以策略也很清晰:
- 利率还在高位时,优选短久期+高票息的产品,稳稳吃利息;
- 等降息落地,就可以适当拉长久期,博取更大的价格上涨空间。
当然,别忘了看基金的规模、持仓、费率这些细节。规模太小的基金(比如低于2亿)容易因为大额赎回而被迫低价卖资产,导致净值跳水。

欧易 OKX
全球顶级交易所,三大巨头交易所之一,仅次于币安!
对中国市场影响几何?
美联储一动,全球跟着抖三抖。那对中国呢?
首先,最直接的好处是——政策空间打开了。
过去几年,中美经济周期错位:美国拼命加息控通胀,中国却想宽松刺激经济,但又怕利率太低导致资本外流、人民币贬值。现在美联储要降息了,人民币压力减轻,中国央行也能更从容地调整政策。
事实上,8月以来,人民币已经反弹近2%,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波涨势。很多之前没结汇的出口企业,眼看美元走弱,也开始集中兑换,进一步推升人民币。
但这不意味着人民币会一直强下去。太强的汇率会影响出口,反过来拖累经济复苏。所以未来可能会有政策适度干预,避免单边行情。
至于A股和港股,历史数据显示:降息前往往是成长股、小盘股表现好;降息后,周期股、金融股反而更有弹性。
比如2019年那次降息周期,A股真正反弹并不是在降息开始的7月,而是在年初美联储停止加息、中国自己推出降准的时候。这说明,外部环境只是催化剂,真正决定走势的,还是国内基本面和政策力度。
黄金、美股、比特币,会怎么走?
有意思的是,尽管大家都在等降息,但市场并不总是买账。
比如有一次,非农数据不错,美股、比特币却双双下跌,连黄金和石油也在跌,唯独美债收益率上升、美元指数走强。这说明什么?资金在“避险”。
因为历史上,美联储降息常常伴随着经济衰退。投资者担心这不是“宽松”,而是“亡羊补牢”。所以他们宁愿抛掉风险资产,转而买入相对安全、又有3.5%以上收益的美债。
甚至有人翻出2019年那次降息周期:比特币从13000美元一路跌到3800美元。可见,降息≠立马暴涨,有时候反而是风险释放的开始。
那怎么办?聪明的做法是:别指望一蹴而就,而是分批布局。尤其是在降息初期,逐步买入那些有基本面支撑的资产,比如龙头科技股、金融地产,以及受益于融资成本下降的行业。
总结:降息不是终点,而是新阶段的开始
回到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——9月18日。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这天宣布降息,幅度可能是25或50个基点。
但这只是一个开始。更大的问题是:降多少?能持续多久?
从目前看,这次降息幅度可能有限,次数也不会太多。所以别指望“大水漫灌”立刻带来“30年未见的大牛市”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全球正从加息周期切换到降息周期,资产逻辑正在重构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:
- 想稳一点,可以配置美元债基金,吃票息+博价差;
- 想搏反弹,关注港股、中概股、周期板块;
- 想分散风险,美元资产本身就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最后提醒一句:所有收益都伴随风险。美元债波动大,汇率会变,信用可能出问题。投资前一定要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大的回撤。
风已经吹起来了,你是准备上车,还是继续观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