伦敦(美联社)—— 这到底是“地下丝绒”(The Velvet Underground)还是“丝绒黄昏”(Velvet Sundown)?
“丝绒黄昏”是一支虚构的摇滚乐队,从音乐、歌词到专辑封面全由AI生成。它的出现,正引发一场热议:这项新技术如何模糊音乐行业中“真实创作”与“合成作品”的界限,以及创作者是否应该向听众坦诚作品的生成方式。
计算机软件早已广泛应用于音乐制作,人工智能只是DJ、音乐制作人等从业者在制作流程中纳入的最新工具。但Suno、Udio等AI歌曲生成器的兴起,却可能彻底改变整个行业——因为它们让任何人只需输入几个提示词,就能创作出一首完整的歌曲。
对于AI生成的音乐,有人毫不在意,但也有人总想一探究竟。
如果你听到一首新歌,想知道它是否100%由AI创作,其实有几个方法可以帮你判断。
做个背景调查
想弄清一首歌背后的创作者?不妨试试传统的“侦探式排查”。
流媒体平台Deezer的研发主管曼努埃尔·穆萨兰表示,“最明显的线索往往来自外部因素”。
这支乐队或这位歌手有社交媒体账号吗?如果完全没有社交痕迹,可能意味着现实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创作者。如果有账号,再看看他们发布的内容类型,以及账号的创建时间有多久。
此外,还要留意:这位歌手或乐队有现实中存在的迹象吗?他们有即将举办的演唱会吗?能买到演出门票吗?YouTube上有他们过去的演唱会视频吗?是否有知名唱片公司发行过他们的单曲或专辑?
还可以试试从源头查证。歌曲创作者通常会把AI生成的作品发布在Suno或Udio平台上(不过并非绝对),其他用户也能在这些平台上找到它们。
但这有个前提:你得注册账号才能使用这些功能。用户可以通过歌曲名或创作者昵称搜索作品,也能浏览不同流派和播放列表。但即便如此,找起来仍可能很费劲——尤其是当你既不知道歌名,也不清楚创作者是谁的时候。
查看歌曲标签
为提升透明度,同时打击那些试图通过版税快速牟利的流媒体欺诈行为,Deezer一直在对包含AI生成歌曲的专辑进行标记。
在Deezer的APP和官网上,若某张专辑中存在AI生成的曲目,会显示“AI生成内容”的标签,以此提醒听众。